但如果你在语文考试中这样回答,老师一定会给你一个大红叉。

很多时候,人们都只是从字面去理解,如“空穴来风”,就被理解为毫无根据的事情;“三人成虎”也常常被误解为团结就是力量,其实它们与原意有很大区别。

“五子登考”也不例外。它是什么意思?包括哪五个“儿子”?为什么演变成现在的说法?

01

“五子进士”这一典故最早出现在《三字经》中,讲的是窦彦山的五个儿子进士的故事。

在古代,一个人考上了科举,就是天大的新闻,一个家族五个儿子考上了科举,那简直就是祖宗的一大福气,光宗耀祖,名垂青史,要是放在今天,就能霸占热搜榜一个月。

你可能会想,这个父亲肯定有他自己的教育孩子的方法,肯定是一个有教养、品行端正的榜样。

事实上恰恰相反,窦延山出生于富商家庭,从小在宠爱中长大,干尽坏事,是邻里们都害怕的小鬼。

长大之后他依然坑蒙拐骗以牟取不义之财,还勾结官府寻求保护,村民们虽然被他欺负,但却无可奈何。

虽然他的生活很奢侈,但有一件事他不能告诉任何人:他虽然步入中年,但仍然没有孩子。

不孝有三种,无子为大。夜深人静的时候,他羡慕别人家的父慈子孝,觉得自己对不起祖宗。

为了能有个孩子,他拜神佛、访名医、纳妻妾,可后院的姑娘们依然小腹平坦,毫无怀孕的迹象。

直到有一天,他的祖先出现在他的梦中,说道:“你之所以没有儿子,是因为你做的恶事太多了!”并提醒他要多行善事,才能延续家族血脉。

窦延山大惊失色,决定改过自新,可恶人却突然本性大变,欲念大起,别说做好事了,连做坏事都难受。

突然有一天,他在外出时捡到了一个钱包,正当他准备把钱包放进口袋时,他想起了祖先的期望,于是他抑制住自己的私心,等待着失主的归来。失主来到之后,把钱还给了失主,失主真诚的感谢让他第一次感受到了帮助别人的快乐。

人都是这样的,一旦有了以前从来没有过的经历,尤其是这种如春风拂面般的满足感,就会去追求这种感觉。

于是他逐渐在更大范围内帮助贫困家庭,并享受到被认可的满足感。

五子登科的原意是什么?它包含了哪五子?为何演变成现在的说法?  第1张

亲戚去世没钱安葬时,就找他;孩子上学没钱时,就找他;修路架桥时,就找他等等。他为乡亲们做的事,深入人心。附近村民有困难时,就首先想到他。因他行善,人们又称他为“窦大善人”。

他的妻子也都怀孕,并相继生下儿子,直至五个。

窦延山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督促孩子们好好学习,注重孩子们的品德修养,孩子们个个品学兼优,知行合一。

他的五个儿子都中了科举,成为杰出人物和国家栋梁。长子窦懿在北宋任礼部尚书,次子窦衍任翰林学士,三子窦震任侍中,四子窦侃任中书郎,小子窦熙任左侍郎。

《宋史·窦懿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懿、颜、侃、郗、熙都相继考中进士,故称“窦禹钧五子”。

《三字经》中也有“窦彦山义士,教其五子,皆成名”的历史典故,记载了窦氏家族的辉煌。

02

“五子进士”是如何遭人误解的?这个故事要从民国时期说起。

民国时期五子登科的原意是什么?它包含了哪五子?为何演变成现在的说法?,国家动乱,资本家、大官僚却过着奢靡的生活,趁着动乱之机大肆掠夺,发了巨额财富。

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普通百姓磕头的身影,祈求路人给点钱财,安葬亲人或者填饱肚子,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

“我剥了东西两旁的树皮,饿得来不及吃饭,十日行百里到长安,半身倒在路中央。”这是《世家大义》作者张恨水看到普通百姓的悲惨生活,悲愤不已的一首诗。

即便如此惨烈的局面,老百姓也只能默默忍受,一旦他们反抗,民国军阀们就不会坐视不管,随时可以洗劫他们已经空荡荡的房屋。

当一个社会长期处于阴暗压抑的环境中,有人无家可归,有人生活富足;有人忍饥挨饿,有人享受着山河大海的美好,人的情绪总有一天会爆发。

因此老百姓就用“五子进士”来形容少数借国难发财的人,他们虽然干的是坏事,但是身边却有黄金、房子、钱财、车子、美女。

慢慢的,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渐渐忘记了这句话是用来祝福别人的,而成为一种讽刺的表达。

如今,社会和平,民国乱象已不复存在。“五子登科”也成为人们在新婚夫妇结婚时祝福的一句祝福语。但我们仍需牢记其本义:多做善事,培养子女优良品格,是家庭、民族长久兴旺的基础。

如果你对此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