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古书中有太岁的记载,但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就再也没有见过所谓的“太岁”。1992年,陕西一位农民在渭河里发现了一个“肉丸子”。夏天的时候,这个肉丸子没有异味,看上去也不像真肉。于是他把它带回家,让妻子割下一块炒着吃,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味道。几天后,他发现肉丸子被割断的地方又长出来了。

农夫惊恐万分,以为遇到怪兽了,第二天就跑到派出所报案。在村民的夸大其词之下,渭河发现不明生物的消息很快传开了,还传到了西北大学生物学教授杨兴忠的耳朵里。杨教授认为,如果有不明生物,一定要先看一看,于是立即到农夫家里看了“肉丸子”,大喜过望。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太岁”?

杨教授看到这个古书记载的稀奇古怪的东西就在眼前,十分激动,立即向领导汇报。领导立即让上级要求各部门对“太岁”进行研究。立项后,很多科研单位和大学生物学教授聚集在一起,对这个“太岁”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研究。经研究检测,这块太岁其实是一个巨大的黏菌复合体。

所谓黏菌,是一种低等生物,介于动物和真菌之间,属于腐生生物,食物一般是一些细菌和真菌,喜欢生长在温暖潮湿的地方。其实即便到了近代,全球科学界对于黏菌的研究热情也并不高,因为它的生命等级很低,最重要的是黏菌没有什么经济价值,所以现存的文献记载也非常少。

但经检测,太岁黏菌只占太岁本身的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的物质无法用当时的检测手段进行分析,只能以“未知物质”来替代。随着科学的进步,这些“未知物质”也开始显露出特性。2010年,这些未知物质终于在科学家的努力下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它们到底是什么呢?

随着科研的深入神秘的太岁:历史记载与现代发现,它真能长生不老吗?,西北大学对样本进行了重新分析研究。研究师生通过“丝状培养技术”的方法,成功从“太岁”中分离出两种主要黏菌,分别是“疣孢菌帽菌”和“平垫双皮菌”。其实,这两类黏菌在自然界中十分常见,并无特殊价值。此外,这块太岁样本中含有18种不同类型的真菌。

2010年,科研人员利用特殊的分离提纯方法,对这种“未知物质”进行了分析提取,实验结束时,他们得到了大量的白色絮状物,经过精密仪器分析,这种物质竟然是“聚乙烯醇”。要知道,“聚乙烯醇”在我们生活中用途十分广泛,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尼龙纤维、胶粘剂等,都是由“聚乙烯醇”制成的,它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化工产品。

这种有机化合物在自然界中从未发现过。太岁中为何会有“聚乙烯醇”?是自然形成的,还是后来添加的?这个答案在目前的科学条件下无法解答。相信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或许有一天我们能够解开这个秘密。朋友们也许已经发现,“聚乙烯醇”是致癌物,那么古人所说的长生不老就说不通了。

因此,据科研界分析,所谓“太岁”能延年益寿、逆转衰老,其实都是谎言。不可否认,“太岁”所含的多糖对人体非常有益。但“聚乙烯醇”是致癌物质,过量摄入会诱发癌症。另外,太岁中的重金属含量超标,吃太岁不仅起不到延年益寿的作用,还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所以,太岁保健品目前都是骗局。

摘要:自古以来,太岁的传说就四处流传,经过科学分析发现,将太岁泡水并无养生、治病作用,希望大家擦亮眼睛,不要受骗。自第一件太岁被发现以来,全国各地都有发现,太岁真伪难以辨别,希望大家不要轻信市面上的太岁,不但被骗钱财,身体也会受到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