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地区的习俗可能有所不同。在我的家乡,新坟通常不会立即盖上。不过,葬礼结束后第三天盖坟是一种常见的习俗。这个过程通常包括三个步骤,也对应着三个特定的习俗。

扫墓的三大习俗

1. 打开门

扫墓其实是对死者的一种追悼活动,在下葬后的第三天,也就是再晚一天,家属会到死者坟前扫墓、添土,同时烧纸钱,并向死者讲述家里的近况,比如挣钱与否、孙子是否考上大学、是否结婚、是否有孩子等等。这样的对话就像是和死者聊天一样,仿佛他们还活着一样。

这个过程的目的是为了让死者安心地离开,知道家里一切都好,不再担心。此外,家人会带来祭品,比如死者最喜欢的蛋糕、食物、水果和饮料。如果死者吸烟,他们还会带一包香烟。孙辈们会被要求顺时针和逆时针绕坟墓走三圈。这个仪式在当地被称为“开门”。

2. 升梁

当然,各个地区的风俗习惯不同,扫墓的具体做法也不同。有的地方扫墓仪式非常严格,一般在下葬后的第三天早上进行。只有死者的直系亲属,如子女、配偶、子孙后代及其配偶、兄弟姐妹等才可以参加扫墓仪式。其他关系较远的人不允许参加。

绕坟习俗要求在上午11点前完成,因此需要提前做好准备,以免耽误时间,因为这在农村是极为忌讳的。祭品摆好后,用铲子将坟丘整理好,特别是将挖坟时挖出的第一铲土放在坟顶。接下来,用三根高粱秆弯曲成半封闭的框架,等距离地插入坟墓周围。中间的草架上绑着三枚铜钱和红布条。这一步叫“抬梁”,通常由死者的儿子来做。如果死者没有儿子,也可以由侄子或女婿代替他做这个仪式。

农村坟头习俗:坟头塌小子孙稀,新坟包坟头时间有讲究  第1张

3. 踏进房屋和院子

参加圆坟的人中,最年长者会带领其他亲属顺时针绕坟墓走三圈,农村里这种习俗叫“踩屋”。之后还需要“踩院”,也就是在坟墓下面对称地走出一条长方形路线。这两步可以理解为家人为死者建房、建菜园的仪式。

过去农村的土坯房是用高粱秸秆搭成的,人们要踩踏才能使其坚固,防止雨水冲刷。这种居住习俗逐渐融入丧葬仪式中也是可以理解的。人们认为死者在彼岸也需要住房和生活空间,于是就有了“踩屋”、“踩院”的习俗。在坟墓下焚烧纸钱,有的地方在下葬当天在坟墓上焚烧纸。

烧完纸钱后,要按年龄顺序给死者叩头,儿媳、孙媳要放声大哭。有的地方要求放声大哭,否则被认为不吉利。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农村不允许妇女参与埋葬,甚至不允许进入墓地,但坟墓修好后农村坟头习俗:坟头塌小子孙稀,新坟包坟头时间有讲究,妇女也可以参加祭祀。

仪式结束后,主人家要准备食物招待参加填墓仪式的人员。如果死者的配偶也去世了,菜数应该是双数,如4、6、8、10等;如果只有一位老人去世,菜数应该是单数,如3、5、7等。

之后要进行传统的“七七”祭祀仪式,有正七、三七、五七、七七、百日祭、周年祭、三岁祭等。有的地方有讲究,在第五七天的祭祀时,孝子们要焚烧彩色纸人,以减轻死者生前所受的罪孽。

当死者去世六十天后,人们会烧纸船桥,帮助死者顺利渡过浑河,去往另一个世界。通常人们只在死者的生日、忌日、清明节去坟墓祭拜死者。其他祭祖活动可以在家里的神位前进行。在死者去世一周年之际,人们通常不去坟墓祭拜,而是在家里祭拜。

死者去世后的三年内,晚辈要尽量低调,不参加任何红白喜事、不参加葬礼,春节期间不走亲访友、不贴春联等,以示简朴,尊重死者。

当然,这些严格的丧葬祭祀仪式通常适用于老年人。对于年轻人的死亡,仪式相对简单,通常不需要守丧一年或三年。这些严格的老年人葬礼习俗也是农村表达孝心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