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了一组调查数据:对9015名中学生(年龄主要为10至14岁)的调查显示,17.4%的孩子“认真考虑过自杀”,8.2%的孩子甚至“制定了自杀计划”。

“生活好无趣啊!”“我想死!”“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孩子们悲观的话语吓坏了不少家长。不只是言语上,很多青少年找不到努力的动力,不愿意学习,对身边的一切都提不起兴趣,用消极的态度面对一切。

该中心也接到不少青少年家长的求助,他们家的乖孩子最近总说人生没意义,不愿意好好学习,这让家长们很是疑惑和担心,他们担心孩子精神状态出了问题,也担心孩子的学业问题。

本该朝气蓬勃的少男少女,为何这么早就失去了活力?青少年悲观情绪的背后,隐藏着怎样复杂的想法?

身为局外人的特殊待遇

01 外部厌世消极,内部心理风暴

半月谈联合各大科学院、科研院所,在全国多个省份开展调研发现,青少年正遭遇“四无”心理风暴:学习没动力、对现实社会没兴趣、社交没能力、人生没价值感的青少年越来越多。

1.学习扭曲,缺乏动力,厌恶学习

很多成绩好甚至优秀的学生认为自己考上名牌大学是不辜负家庭和社会的期望,找不到学习的意义,容易对学习产生厌恶。

厌恶学习的背后隐藏着孩子对自我的厌恶。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发展、自我形象形成的重要时期,除了学习,同伴关系的形成、自我探索、自我认同都是他们此时重要的心理任务。

然而,扭曲的学习、过分依赖学业成绩等单方面因素,会让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哪怕是很小的挫折,也无力应对。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于单一、过高,孩子就会感到“无论自己怎么努力,都无法达到父母的期望”,加深对自身的悲观和失望。

电视剧《小欢喜》

2. 他们对现实世界不感兴趣,如果失去网络,他们会自残或自杀。

“他为了一部手机差点从十层楼跳下去。我们这些做父母的都害怕极了。”

当问到孩子“我的父母从来都不理解,但我就是喜欢玩游戏,那是我生存的动力,但在他们眼里这不算什么。”

网络成瘾的背后是青少年逃避繁重的学业和现实世界的心理需求。

亲子之间沟通不畅、家长关门、现实校园社交生活的受挫,使得青少年对现实世界感到失望,转而到网络世界寻求认同感和归属感。研究还表明,网络游戏、网络社交等刺激会促进多巴胺的分泌,形成愉悦感,但这种愉悦感会让人对其他活动失去兴趣。

长期生活在网络世界的青少年,与现实世界的联系逐渐减少,社交圈子日趋封闭,对网络世界的依赖越来越强,形成恶性循环,直至网络世界成为他们的动力和存在。

3. 社交能力不足与心理需求的冲突

学习社交能力是青少年时期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但现在的孩子的社交能力极其薄弱。

他们的生活被学习占据,缺乏与同龄人相处的时间,将更多的空闲时间花在网络上,导致社会孤立,他们在网络上非常活跃,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沉默寡言,不愿意与人交流,尤其不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和班级团体活动。

建立同伴关系、在同伴中找到归属感是他们此时急需满足的心理需求,但又缺乏人际沟通能力,现实中自我封闭,害怕与现实中的人接触交流,导致了社交风格自闭,内心感到孤独和压抑。

面对矛盾,他们不再与现实的人交往,而是选择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虚拟形象(如漫画、动画片等中的人物)上,更加逃避现实世界,变得更加“宅”。

身为局外人的特殊待遇

4. 感觉生活毫无价值,疲惫来得太早

青少年“空心病”话题引发热议,青少年焦虑、抑郁情绪愈演愈烈,青少年各类高危行为频发……这群本该朝气蓬勃的青少年,却被笼罩在阴霾之中,找不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感。

“我感觉自己就像一台学习机器。每天早上醒来,外界就会输入各种指令,目标是成绩、排名和晋升。然后它开始不停地运转,直到我崩溃。”

“我找不到生命的意义。我为什么要学习?我为什么要努力?我为什么要活着?”;

“我做每件事都感觉很累,我什么都记不住,宿舍里的人都很虚伪,我不想和任何人说话,我到底怎么了?”

无意义感、无价值感充斥着孩子们。虽然现在的孩子衣食无忧,物质上得到了充分满足,但精神上却得不到很好的满足。激烈的学业竞争、复杂的同龄人关系、缺乏支持的家庭环境消耗着年轻人的心理能量,精神疲惫感过早到来。

电影《困在心里的儿子》

02空虚的更深层次是缺乏内在联系

如何体会生命的意义?

自我心理学指出,当存在着完整的自我,以及与完整的他人的连续性时,一个人无论时间、环境如何变化,始终具有连续感,这种连续感会让个体感到自己属于人类网络,并确保自己体验到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来自与他人的联结感。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联结感是他们所欠缺的。无论是与同龄人、父母的联结,还是与现实世界的联结,都是生命所欠缺的。

电影《困在心里的儿子》

由于无法获得父母的同理心和理解,对父母早已失望,他们很难向父母敞开心扉,诉说内心的矛盾;缺乏与朋友相处的经验,同龄人之间的竞争和排斥感又比较强;现实生活中,他们不断遭受挫折,压力巨大,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感到迷茫和绝望。

当自我与客体之间缺乏稳定、持久的联系时,青少年很容易陷入空虚、失望、抑郁的情绪,自我认同混乱,对现实感到幻灭,对未来和生活不再抱有希望。

当孩子说出那些悲观、消极、恐惧的话语时,也许这是孩子发出的“求救信号”,他们用极端的话语,希望我们看到背后的情感需求。

电视连续剧《调查》

03如何对待厌世的孩子?

“危机心态和危机行为之间只有一层薄薄的窗户纸。”

对世界持悲观态度的孩子正处于心理危机之中,他们更需要的是一个被同理心接纳、被理解、被认可的环境,而不是简单地强迫他们乐观积极。

当孩子说生活毫无意义时,家长可以做以下事情:

1.耐心倾听,了解孩子真实的想法

有些父母无法应对孩子的情绪和情感需求,当孩子表现出软弱时,就急于否认,希望孩子能变得积极,但这也堵住了父母通往孩子心灵的路。

如果可以,家长不要慌张,而是耐心倾听,了解孩子真实的想法。可以先给孩子肯定,“你现在这么小,就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说明你已经长大了”;“你的思考很有意义,是什么引发了你的思考?”

不要否认或禁止孩子谈论这个话题,这是一个良好的生命教育机会,也是父母拉近与孩子距离的机会。

电视连续剧《调查》

2. 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对孩子最好的支持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除了需要爱和安全感,对独立空间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就如同一棵小树,要长成参天大树,不仅需要阳光雨露,还需要足够的生长空间,让它舒展树干,长出茂盛的树叶。

父母不要过多地干涉或控制孩子,而是让孩子做自己,让他们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让他们自己负责,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孩子内心的正向力量,还可以拉近父母与孩子的距离。孩子有了自己的声音,自我力量就会增长,有归属感、有父母感、有意义感,就能更有活力地活出自己的人生。

3.进行家庭心理辅导

孩子从厌恶学校到厌恶世界的转变涉及很多因素,不仅和孩子的成长阶段有关,还和孩子的环境、过去的成长经历有关。

除了个体干预,家庭环境的改变也能改善孩子的状况。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支持也能为孩子提供更健康的成长环境。同时也能帮助家长缓解焦虑,重拾自信青少年厌学厌世现象普遍,家长担忧孩子心理与学业问题,成为孩子成长最坚实的后盾。

电影《困在心里的儿子》

结尾

▎本文为广州听说吧心理咨询中心原创文章,已做原创保护,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未经允许使用,我公司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我❤听听

听听吧,心理机构,16年口碑

国内外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