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人工智能对大学专业和就业市场带来哪些影响?选择人工智能专业是否意味着以后找工作无忧?职场人该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影响?

AI专业主要学什么?

注重跨学科教学,强调各学科的交叉

近日多角度分析香港今晚开什么码结果,2024年高考招生工作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6月底至7月初,全国多所高校的高考录取通知书陆续“更新”亮相。其中,南京大学发布的2024年本科录取通知书格外引人注目。寓意“智能诞生”的蓝色花纹盒盖搭​​配银色“神经元”图案,盒底还印有“搭载AI,奔向未来”字样,展现出南京大学带领新生探索生命科学和AI技术巅峰的浪漫情怀。在录取通知书创意传播火爆后,南京大学本科招生办公开回应称,今年南京大学首创开设人工智能通用核心课程,将向2024年入学的本科新生开放,“在南京大学,人人都能学AI”。

“我孩子想学人工智能,北京有哪些211学校开设这个专业?”“人工智能专业四年学什么,毕业后做什么?”“我孩子想读硕士,学了七年,人工智能是不是太火了?这个行业前景怎么样?”6月底,在北京的一场高考志愿者咨询公益活动上,家长们的问题犹如炮弹般接踵而至。清华、北大智能系的几位学生志愿者也被围了起来,家长们迫不及待地想从这些尖子生的身上一睹人工智能专业的风采。

AI专业具体教什么?和以前的计算机技术专业有什么不同?

北京大学智能学院团委书记吴洋告诉南都,在北京大学智能学院的课程体系中,“面向本科生培养的两个旗舰班,分别是以元培学院为依托的通用班(即‘通用人工智能班’)和以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为依托的智能班(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班)。其中,通用班围绕打造通用人工智能战略“王牌军团”,建立全面系统的人工智能培养体系和贯通本硕博的人才培养路径,这在国内高校尚属首例。”“简单来说,可以理解为智能班以强化基础为主,注重数学基础和理工学科交叉;通用班以‘通识’为目标,强调文理交叉融合,目标是培养‘通识、通识、通应用’的世界一流复合型人才。”吴洋说。

北京大学作为我国最早开展人工智能研究的高校之一,1988年成立了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视觉与听觉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也是全球智能学科的发源地之一。2021年,北京大学整合原智能科学系、王选计算研究所、人工智能研究院,成立智能学院,这是我国人工智能领域首个完整的本科、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

吴洋表示,普通班和智能班培养的本科生学籍分别在元培学院和信息技术学院,课程培养计划由智能学院统筹,每个学生都有量身定制的教学培养方案,系统化、专业化的新课程体系充分彰显了北大跨学科的人才培养优势。

南京大学发布的2024届本科录取通知书格外引人注目,创意点子正是当下最火爆的AI。截图来自网络

据了解,在教育部指导下,北京大学还牵头打造通用人工智能(AGI)人才培养项目,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同步开展。首届“通计划”暑期学校60余名新生已于2023年秋季学期顺利入学。

一个显著特点是,AI专业更加注重跨学科教学,强调AI与各学科的交叉。南都获悉,复旦大学也宣布在AI领域“ALL IN”,将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开设“AI大班”,并在2024-2025学年推出至少100门AI课程,覆盖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

高校如何教学?

市场需求瞬息万变,人才培养是“摸着石头过河”

“‘通用班’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班级,四个年级一百多名同学聚在一起,共同探索通用人工智能。”大一第一学期分专业时,学生蒋光远将北大与国外一些计算机教育领先的大学进行了比较,通用班的教学理念引起了他的注意。2020年,“通用人工智能”的概念还未普及,北大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数学甚至中文专业的新生在专业分专业时都选择了“通用班”。

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讲席教授朱松春曾说:人工智能是一个非常大的交叉学科,它本身就有一个庞大的体系。一个人只有理解并融会贯通人工智能的六个领域,才可以说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或专家。“通类”是交叉学科人文社会科学的“通识”,是融会贯通人工智能六大领域、通用视觉、自然语言、认知推理、机器人、机器学习、多智能体等的“通识智慧”,是融入各行各业的“通用”。

近日,一家人工智能公司推出一款名为“具身智能”的跳舞机器人,吸引了大批参观者。在2024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具身智能”成为热门话题之一。

与北大类似,同样是国内最早探索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高校之一的中国人民大学,也在探索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之路。据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李昱辉介绍,人民大学探索出了四种人才培养模式:第一种方式是由人民大学高岭人工智能学院牵头,联合其他学院,定期向全校师生开设人工智能相关前沿讲座;第二种方式是开设人工智能工具技能训练课界定246好彩天天免费资枓大全,让学生从大一开始就掌握人工智能工具;第三种方式是很多人文社科学院开设的与人工智能交叉培养实验班,如“人工智能+金融”“人工智能+法律”“人工智能+管理”等;第四种方式是本硕博连读的培养模式,本科生也可以申请加入前沿人工智能研究团队,尽早培养人工智能研究技能。 李昱晖坦言,这些培养方式目前还属于“摸着石头过河”——比如,加入前沿科研项目的本科生,能力上未必能与团队匹敌,如何让他们快速适应、不落后,仍需要进一步探索。

事实上,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迭代的过程中,业界也担忧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艾媒咨询首席执行官张毅、分析师张丽婷撰文称,一些高校为追赶热点,盲目设置新专业,不顾自身条件,导致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教学条件不足。一些课程名不副实,过分强调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实际操作的重要性。

北京邮电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院长张杰也直言,高校的培养计划和方式往往落后于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以目前最火热的LLM大模型行业为例,由于大模型训练的工程特性,对计算资源和实践经验的依赖性较高,高校作为人才的重要供应方,在后备人才的培养上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高校人才培养如何跟上市场需求?多位专家提到,高校在人工智能专业规划、课程设置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交流。“只有与产业紧密合作,高校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市场需求和产业趋势,更精准地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才能引入更多前沿技术、更新课程内容。”张杰说。

选择AI,就业就无忧?

“核心算法岗位紧俏,年薪最高可​​达70万元”

“我国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缺口总量高达500万,预计到2025年上海就需要40万,而当地高校相关专业在校生数量仅为4万人。”2023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复旦大学党委书记仇新给出了这样的数据。如此巨大的供需缺口,无疑对国内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培养提出了严峻挑战。

据艾媒咨询今年2月发布的《2024中国企业智能化发展人才需求调查》结果显示,高达91.3%的受访企业面临AI人才短缺问题。其中,AI数据工程师、AI机器人工程师、AI算法工程师、AI产品经理、AI教育培训人员五个岗位需求量最高,占比分别为29.6%、28.3%、27.1%、26.9%、26.3%。在AI人才缺口市场显著的背景下,人工智能毕业生将如何出路,具体从事哪些工作?

“根据我们学院的培养经验和行业观察,数据科学家、人工智能伦理与监管专家、人工智能架构师等也是近年来人工智能的热门职业。”张杰介绍。

吴洋告诉南都,近年来北大智能学院80%的本科生选择在国内继续深造,约20%选择出国留学,生源主要集中在国际上人工智能排名靠前的大学,如卡内基梅隆大学(CMU)、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B)等。

“硕博士生就业主要集中在新兴技术大公司、AI创业公司、金融信息公司等。”吴洋介绍,从硕博士生就业的行业来看,数量最多的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比70.90%;此外还有教育(6.40%)、金融(6.40%)等知识密集型行业。从岗位类别来看,工程技术人员占比最大,其中硕士生绝大多数就业于工程技术岗位,占比76%。博士生岗位分布比较均匀,除了占比45%的工程技术岗位外,相当一部分成为金融业务人员(10%)、科研人员(10%)、教学人员(5%)等。

“我选择在大公司做研究,签约的是阿里巴巴,我的岗位比较接近算法工程师,主要做计算机视觉智能、生成模型相关的研究。”北大智能学院2024届毕业生郭博士告诉调查,“智能学院和国内AI前沿产业联系紧密,科大讯飞、阿里巴巴、腾讯等大公司在实习、培训等方面和北大有丰富的合作资源,对就业也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蒋光远从同班的课程和科研中找到了自己感兴趣、适合的研究领域。在2023年国际机器学习大会(ICML)上,蒋光远作为第一作者牵头完成了受儿童认知启发的机器多模态词学习工作。他表示,未来还会继续受认知科学启发从事人工智能相关研究。

7月6日人工智能成最火爆专业,你还在等什么?,2024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参观者正在体验灵巧机械臂。

在对多位人工智能专业毕业生的采访中,我们了解到,面对AIGC、大模型等当下最火爆的技术,学生们也存在不少困惑和焦虑:一方面对AI行业未来的应用场景不清楚,“前两年都在讲机器学习算法,现在深度学习、大模型也如火如荼地发展”透视澳门一肖一码100%精准一,“担心只是一种潮流,风险很高”。另一方面,AIGC工作机会更多集中在大公司,相比其他开发岗位,这类岗位“竞争太激烈”管家婆2024精准资料大全,对学历、技术能力、论文发表量等要求更高,让部分学生产生了跳槽的念头。

调研中,中南都观察到,AI人才市场非常不平衡——极少数高端人才把持着大部分工作机会和令人垂涎的高薪。“一些核心算法岗位人才稀缺,名校硕士毕业生年薪能达到70万元。”其余来自普通高校的求职者则成为未被选中的分母,薪资涨幅不大。高门槛、诸多条件决定了AI人才市场只受到金字塔顶端少数人的青睐。一位猎头告诉澳门四肖八码期期准正版,有时一个职位收到十几份简历,但能符合要求的只有一两位。

“企业技术大赛证书、大型项目团队实习经历等,都是我们招聘这类岗位看重的求职加分项。”对于部分普通高校AI专业毕业生,该猎头坦言,“有些高校开设AI专业只是跟风,师资、硬件平台等各方面条件不够。对于这类求职者,在学历背景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实践技能就显得非常重要。”

专家表示

人工智能搅动就业市场,终身学习能力成“标配”

7月3日,智联招聘发布的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企业招聘薪酬报告》显示,今年第二季度,38个城市企业平均月薪10313元,环比持平、同比上涨。从行业分布来看,人工智能行业位居薪酬第一,平均月薪13594元,同比增长5%。人工智能工程师以平均月薪22003元位居各职业第一。

根据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与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2024年大学生就业前景及高考报考指南》,目前从事人工智能专业的人才主要来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机械工程等计算机基础专业。不难看出,对应的IT基础学科才是通向人工智能专业的路径。

在AI人才选拔更加开放的当下,与前文提到的AIGC岗位以及工程师等新兴行业岗位的市场需求旺盛不同,很多行业岗位正在被AI取代。其中,体力劳动较多、重复性机械性工作岗位显然面临更大风险,首当其冲受到影响。

高考专业火爆的背后,是人工智能浪潮重塑的劳动力市场需求。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会产业和就业模式的深度变革,创造了对高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同时也取代了传统的低技能、高重复性的工作。学界把这种双重效应称为“结构性困境”。打破僵局的方向在于大学层面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和社会层面的再就业培训。

“持续的终身学习也将变得越来越重要,这意味着我们更容易适应不断变化的职场环境。智能学院通识教育的核心目标也是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吴阳指出,对个体而言,在AI时代,增强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对未来工作至关重要。

策划:程书文 李玲

撰文:南都吕红、实习生刘洋(南都范文洋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