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安排暑期培训班课程表,安排假期夏令营、亲子旅行、回家看望长辈……甚至细化到假期每一天的详细安排,包括上课、作业、运动、看书等等一切。

然而,明确的时间安排并没有培养出遵守规则、自律的孩子,反而培养出更多拖延、磨蹭、叛逆,甚至躺倒、放弃的烦人孩子。

父母对孩子唠叨、生气、担心,不断批评他们。孩子变得抑郁、易怒、压抑,甚至放弃自己。

最后,焦虑的家长、抑郁的孩子、人满为患的精神病科室,以及魔幻的现实,总是让人唏嘘不已。

这一代人出了什么问题?

“细致护理”剥夺了掌控感

为什么这一代的孩子越来越不快乐?答案可能与缺乏控制力有关。

无可否认,这一代的孩子享受着最为优厚的物质条件,衣食无忧、出行无忧,从小就应有尽有,除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之外,没有其他的压力。

但这一代孩子是最不自由的,从小到大,从选学校、兴趣班到穿衣、交友,都在父母的严密监视和控制之下,孩子就像牵线木偶,只能按照父母规划的蓝图前行。

“直升机”父母监视孩子的一言一行,“推土机”父母则帮助孩子扫清成长中的一切障碍。

他们看上去是“压力最小的一代”,但到最后却成了“最脆弱的一代”。

范登在解读《控制习惯》一书时曾说过:

“当我们对孩子控制得太紧的时候,我们不自觉地就变成了标准的解决问题机器,也剥夺了孩子变得坚强、自信、勇敢成长的机会。”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控制感,是指个体相信自己能够决定自己的内在状态和外在行为,影响周围环境,并达到所期望的结果。

其最早的定义来自于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他将控制感描述为面对困难时“相信自己可以通过采取行动并努力改变状况来解决问题”。

控制感是一种通过“体验”内化起来的体验,父母不可能替孩子走好每一步,必须孩子自己去体会。

塞利格曼指出,为了让孩子感受到控制感,他必须首先经历失败、沮丧,并不断尝试,直到成功。

刻意缓解不良情绪会让孩子更难体验到满足感;抑制失败感会让孩子更难感到掌控一切;减少必要的悲伤和焦虑会让孩子面临抑郁的风险;鼓励廉价的成功会让下一代为失败付出高昂代价。

作为父母,我们常常犯的最大忌讳就是只关注孩子的需求,却忽略了培养他们的控制感、毅力、克服挫折和面对挑战的能力。成就感低下的后果是,孩子更容易自我否定。

孩子不需要父母刻意营造的“温室”,经历风雨后迎向阳光的态度,才是最坚韧的乐观。

最脆弱的一代:我们控制得越多,就越失控

但这一代的孩子缺乏控制意识。

因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被过度抚养,导致他们逐渐被剥夺了获得控制感的机会。

小宝宝正在努力学习抬头、翻身、抬头、坐起、直立、走路……在一步步的挑战中,他慢慢有了对自己身体的控制感。

一旦他们对自己的身体有了很强的控制力,他们就会开始通过奔跑、攀爬和制造麻烦来探索世界,以获得对世界的控制感。

但打着“为了你好”的旗号,父母却抓住了方向盘,占据了指挥的位置。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

“别去那里,太危险了!”

“你还不能自己穿衣服2024新澳免费资料三头,妈妈会帮助你的。”

“它总是到处乱跑。来,妈妈,喂它。”

“小心别把牛奶洒了,等妈妈给你倒。”

稍微大一点的是——

孩子说不冷,父母却说冷,坚持让他多穿点衣服;

当孩子不喜欢吃豌豆时,他的父母就会强迫他吃,说豌豆很有营养。

当孩子画了一些东西时,他的父母认为它看起来不像原来的样子并坚持让他擦掉它并重新画。

孩子喜欢踢足球,但是父母认为这会耽误孩子的学业,所以坚持让他把时间花在参加奥数上。

孩子想选择某个专业,但父母认为没有前途,强迫他选择其他专业;

孩子爱上了一个女孩,但他的父母认为她不合适,并坚持让他娶一个与他有同等社会地位的女孩……

父母精心管理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看似无微不至,实则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让孩子失去了探索世界的热情。

渐渐地,对生活失去掌控的孩子也迷失了自我,他不知道“我是谁”,只知道“父母希望我成为谁”。

正如《优秀的绵羊》一书中所描述的美国精英教育体系培养出的人才一样——

他们或许成绩优异,才华横溢,但当我们剥去他们完美光鲜的外表,就会惊讶地发现,由于长期习惯被安排、被操纵,这些年轻人活在令人窒息的焦虑、无助和孤独之中。小小年纪,他们就失去了生活的自主性,找不到自己的价值,空虚、恐惧等情绪常常笼罩着他们的内心,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的生命从何而来,又将去往何方。

北京大学教授许开文曾批评现行教育的弊端,培养出越来越多患有“空心病”的孩子。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

“我不知道我是谁,我去过哪里,我的自我在哪里,我感觉我好像从来没有来过这个世界,好像我是为别人而活,我不知道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控制感是推动个人内在动力前进的桨。

父母过度的干涉和计划,不仅会破坏孩子的控制感,还会影响孩子自我激励能力的发展。

对于一个找不到桨的孩子来说,生命之舟单靠父母给他吹气、充气,是很难驶得远、走得稳的。

只要有风或浪,船就随时可能倾覆。

李梅锦老师说:“父母的控制欲是孩子最大的灾难,过度的控制要么让孩子变成没有灵魂的躯壳,要么让孩子变成叛逆的反抗者。”

可能大家会发现,现在的孩子青春期的气息越来越浓厚了。

他们沉迷于游戏、顶嘴、离家出走,甚至以自杀来反抗父母的控制,宣示自己的独立。

曾经有一项调查显示,大约70%的孩子在青少年叛逆时期会与父母顶嘴,75%的父母认为顶嘴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让人恼火的事情。

心理学家阿德勒在《独立与自我认知》一书中写道:青少年时期的很多叛逆行为,都是因为想要表现出独立,追求与成人平等而引起的。

每一次叛逆行为背后,孩子都在用对抗捍卫自己的权利,每一次顶嘴,都是在呐喊“我才是自己人生的主宰”。

著名教育专家杰弗里·伯恩斯坦告诫每一位家长:如果家长坚持与叛逆的孩子争权夺势,最终会落得两败俱伤的局面。相反,当家长学会避免与叛逆的孩子争斗时,孩子的叛逆行为就会越来越少。

当你把人生的方向盘交还给孩子时,他们就能把精力放回到“正轨”上,顺利行驶。

正循环:

控制感→价值观→自我认同感

美国心理学家曾在一家养老院里挑选了两组老人,进行了一项“对照实验”——

第一类老人有权自主布置房间内的绿植、寝具、装饰品;

第二批老人由养老院安排匹配,他们乖乖听话就行了。

第一组老年人被给予了“受限的选择”:例如,如果他们想看电影,只能在周四或周五看。

第二组老人则被给予“无限选择”:比如,他们可以选择任何时间看电影。

四个月后,研究人员再次回到养老院,发现第一组“有选择但受到限制”的老人比第二组“没选择、受到限制”的老人幸福感强、自我价值感强,死亡率也低于第二组。

这个实验说明,如果你想要一个人乐观,快乐,能够独立生活,你必须给予他足够的控制感。

这也印证了心理学家的观点:控制感会带来价值感,价值感会激发自我认同感。

自我认同会让人从内心深处相信自己有能力面对困难,从而加强内心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感。

这就是正能量带来的正循环。

在心理学中,对自己生活的控制感也被称为自我效能。

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阿尔伯特·班杜拉发现,决定一个人的行为的不仅是结果期望(即行为的结果是否足够好),还有有效性期望(即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完成该行为)。

自我效能感“高”的人积极乐观,面对压力时会选择主动应对,相信自己的能力,面对选择时也会主动走出自己的“舒适区”。

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往往悲观、否定自己,习惯于循规蹈矩,害怕挑战,习惯于逃避困难,希望别人能帮他们解决问题,因为他们坚信自己没有能力改变困境。

这种自我效能感的发展可以通过积累成功经验、接受挑战和寻求积极反馈来提高。

放权并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那么,如何才能灵活地授权,让孩子自己掌握权力、自己做决定,从而培养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呢?

斯坦福大学前新生事务主任朱莉·利斯科特-海姆斯(Julie -Haims)在TED演讲中说:“如果孩子们不洗碗,就意味着别人在替他们洗碗。这样一来,他们就免除了必要的工作以及工作背后的责任。”

生活中那些我们力所能及的小事,是快速、轻松地获得控制感的最简单方法。

整理自己的书桌、选择自己的衣服、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这些看似简单,却能让人感觉自己掌控着生活。面对问题时,会有更多的主观能动性,不会抱怨或推卸责任,而是专注于解决问题。这会建立起较高的自我效能感。

“自主是控制感的基础,只有做自己选择的事情,然后去解决,孩子才会觉得自己可以完全掌控事情。”

亲子关系中最常见的误区就是“权力游戏”。

父母为了给孩子铺平道路,强行安排好一切,孩子感觉自己的权利被剥夺,于是用反抗来维护自己的主权,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

特别是在学习方面,如果想让孩子有内在的动力,就要尊重孩子的自主意识,赋予孩子自主权。

类似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我朋友上小学的时候澳门2023全年免费资料大全,父母逼着他学钢琴,希望将来考试能加分,结果惹得家里人闹了阵阵骚动,一年后他终于放弃了。但到了高中,为了缓解学习压力,他又主动去练琴,把练琴当成放松、放空大脑的过程,甚至忘记了玩游戏。”

就像制定假期计划一样,邀请孩子们一起制定计划比父母独自制定计划要容易得多。

马丁·塞利格曼在《养育一个乐观的孩子》一书中强调,基因在一个人的悲观性格的形成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更大的原因是后天的“习得性无助”造成的。

当问题出现时,孩子如何评判自己、看待事件、处理问题是形成其“解释风格”的关键。

如果家长能够引导孩子学会质疑、抵制负能量,不通过积极的归因反馈而盲目接受低水平的自我评价,而是注重客观事实和问题解决,孩子就更容易通过行动赶走消极的自我认知,产生积极乐观的抗体。

当考试成绩出来后,如果孩子考得好,可以积极肯定孩子近期的努力和备考;如果孩子考得不好,可以引导孩子进行有效反思,寻找改进的方法,肯定孩子面对失败的勇气。

让孩子相信,无论成功或失败,他们都会有所收获,并且能够掌控它。

父母最重要的不是给予2023新澳门天天开好彩,而是让路,给孩子成长的路,才能让孩子找到成年的路。

正如胡适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

我养育你,并非出于恩宠,

这只是血缘关系导致的生物本能;

所以孩子不快乐,原因竟然是这个!你绝对想不到,既然我没有帮你什么忙,

你不需要偿还我。

相反,我想感谢你。

因为有你的参与,

我的生活更加圆满。

我只是恰好是你的父亲。

你们恰好是我的女儿和儿子,

我不是你的前传,你也不是我的续集。

你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和我不同的灵魂;

你不是因为我而来的。

你因对生命的渴望而来。

你是自由的,我爱你;

但我绝不会以“爱的名义”这么做,

掌控你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