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钟可以骑行多远?

此轮调价周期从6月份开始,经过数周的准备,才逐渐被市场感受到。

首先,哈罗单车在广州、成都、武汉、西安四个城市开始调价,滴滴青桔单车在成都、武汉也紧随其后,美团单车的价格变化则让人意外。

目前,武汉、成都两地哈喽、青桔出行工作日价格均为前10分钟1.5元,10分钟后每15分钟加收1元,以此计算,骑行一小时费用由4.5元上涨至5.5元,涨幅达22.22%。

在广州最准一肖一码100%免费公开,仅有哈喽单车将起步价提高到10分钟1.5元,青桔单车并未跟随此轮涨价,美团单车则反其道而行之,不仅没有涨价,还将起步时间延长到20分钟。

美团表示,广州路况复杂,共享单车在站点衔接、游客出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希望延长起步服务时间,降低用户骑行费用,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出行体验,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美团单车广州区域负责人表示。

节假日和周末另设计费制度,哈喽在武汉、成都、广州三地通话前10分钟收费1.8元,青桔在武汉通话前10分钟收费1.8元,在广州通话前15分钟收费1.8元,之后每15分钟加收1元。

但加入周末和节假日后,定价体系就变得复杂了,不同品牌在不同城市采用不同的定价体系,有的品牌区分工作日、周末和节假日,有的品牌周末和节假日统一定价。

(成都各品牌定价规则)

事实上,共享单车节假日涨价现象在今年4月就已出现,在上海、广州等城市,共享单车公司已经尝试了每15分钟1.8元的定价方式,此次涨价可以看作是这一尝试的延续。

目前来看,涨价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会先在部分城市试行。比如北京共享单车市场仍保持较为稳定的定价方式,北京三家共享单车品牌起步价仍维持在1.5元/30分钟,这一价格自2019年起已维持近五年。

同时,在一些已经进行价格调整的城市,几家公司的价格暂时还不一致澳门一肖一码必中一肖今晚MBA,但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同一城市三家共享单车公司之间的价格差异不会很大。

此次调价周期中,差异最大的出现在广州。同样是1.5元起步价,美团单车可以骑行20分钟,而哈罗单车只能骑行10分钟。降价与涨价是企业之间的博弈,也证明此次调价还未结束。

作为此次涨价的“始作俑者”,哈罗单车官方客服回应称,共享单车定价受整体行业运营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会不定期进行调整。调价后的具体信息将不再以APP内弹窗形式展示,用户仍可通过“计费规则”一栏查询当前定价明细。骑行过程中,无论是扫码确认解锁,还是骑行结束后查看订单页面,用户都可以清晰了解自己的消费明细。

此外,三家共享单车公司的客服人员均使用类似说辞:共享单车按时间计费,收费规则由起步价、计时费、调度费组成。各城市收费标准根据城市、时段等不同而不同。具体定价规则请参见解锁页面,用户可在骑行前查看。

缺乏对价格变化认知,是共享单车成为“消费杀手”的根本原因。

一方面,共享单车的定价规则存在诸多变数,不同城市/地区定价规则不同,同一城市工作日/周末/节假日收费规则不同,同一时段不同车型定价规则也不同;另一方面,共享单车的定价规则始终处于动态调整之中,几乎每隔一年就会有一次行业性的价格调整。

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上,共享单车的价格也在不断调整。

因此,市场对“共享单车涨价”的认知犹如温水煮青蛙,等到消费者察觉到时,实际价格已与印象中的价格出现较大偏差,造成“涨价在即”的假象,成为“消费杀手”。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中国主要城市共享单车/电摩骑行报告》显示,共享单车平均峰值骑行速度为9.1公里每小时。按照这个速度,进入“10分钟时代”后,1.5公里以上的骑行距离就会超过起步收费时间。而根据上述报告,共享单车的平均骑行距离正好是1.5公里。

而将门槛改为10分钟,显然是公司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也是公司与用户之间的一次测试与博弈。

没钱没朋友

自2014年首家互联网共享单车公司ofo成立以来,共享单车行业已经历十年的演变,从ofo、摩拜并存,到2017年多达70家企业的彩虹战,最终形成了美团单车、哈罗单车、滴滴青桔为三足鼎立的稳定格局。

在很多人的认知中,前期花钱抢占市场份额,后期抬价获取利益,是很多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趋势,这也是共享单车每一次涨价都饱受质疑的关键原因。

收到红包的时候很开心,没有红包的时候就很尴尬。

2015年前后,共享单车的价格比较低,单次骑行半小时仅0.5元,甚至每小时0.5元。当时,共享单车行业正处于烧钱大战阶段,激烈的淘汰赛中,各家企业忙于争夺用户押金,尚未进入涨价通道。

从2019年开始,三巨头收拾残局后,共享单车开始陆续涨价,时间单位逐渐缩短为30分钟、20分钟甚至15分钟,每时段价格也逐渐上涨至1.5元/30分钟,直至2023年上涨至目前普遍采用的1-1.5元/15分钟。

2024年以来,全行业涨价趋势暂时减缓,但企业并未停止测试。

共享单车企业给出的涨价理由是“成本增加”。2022年1月,哈罗单车宣布骑行套餐卡涨价,7天卡平价由10元调整为15元,30天卡平价由25元调整为35元,90天卡平价由75元调整为90元。涨价理由是“行业普遍增加运维人力投入和产品折旧成本”。

同年8月,美团单车7天、30天、90天卡的无折扣价格分别由10元、25元、60元上涨至15元、35元、90元,与哈罗单车持平,理由是“硬件及维护成本上涨”。

从行业角度看,共享单车市场进入稳定状态后,成为大公司的业务板块,在资源支撑下,在体量、运维等方面不断进化,体现在用户体验层面,即免押金、单车更多、骑得更好。但对于企业而言,共享单车业务尚未成为一门赚钱的生意,涨价成为企业竞争中维持的默契。

当时,共享单车企业确实面临着上游原材料涨价的压力。自行车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自行车上游原材料价格同比上涨超过10%。自行车、电动自行车行业面临生产成本快速上涨等困境,原材料上涨的压力正从自行车生产企业传导至下游。

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共享单车的生产成本在500元至1000元左右,而且这还只是车辆本身的成本,还不涉及仓储、调配、运维、调度等成本。

从左图到右图,是城市管理、企业运维、用户质量共同进步,也是共享单车企业需要投入的成本之一。

此外,哈罗单车的招股书提到,2020年其营业成本中近一半为折旧费用,哈罗单车CEO杨磊也公开表示,一辆单车每天的运营折旧成本在1元左右。

共享单车要经受春风夏日烈日、秋雨冬雪等自然环境的考验,零部件老化的自然损伤,以及部分用户“暴力”骑行、停放的人为因素,企业还要考虑新车投放、仓储、运维、折旧等成本,因此行业迟迟未能进入盈利周期。

共享单车涨价潮来袭,你的钱包还能撑多久?  第1张

2018年4月,美团以27亿美元收购摩拜单车。同年剩余8个月,摩拜单车亏损45.5亿元。美团2018年财报显示,当年4月收购摩拜单车后,从收购到年底,仅摩拜商标和摩拜单车重组的费用就高达17亿元。此后,美团将共享单车归入“新业务”板块,2019年至2023年,该板块业务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23年,美团新业务板块亏损201.66亿元。

哈喽单车2021年向美股市场提交招股说明书,但随后撤回了赴美上市计划。招股说明书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0年其净亏损分别为22.08亿元、15.05亿元、11.34亿元,三年累计亏损48.47亿元。

亏损的根源是成本过高。2018年至2020年,哈啰出行的折旧费用分别为17.26亿元、20.93亿元、24.73亿元,合计逾60亿元,其中90%来自共享单车,折旧费用也是总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此外,哈啰出行在购置新共享单车和电动自行车上分别花费42.52亿元、23.33亿元、40.26亿元,合计逾百亿元。

滴滴将青桔单车归入其他业务板块,并未直接披露青桔单车的亏损情况。但根据滴滴财报数据,2021年至2023年,青桔单车所在的“其他业务”板块同样处于亏损状态,2023年该板块亏损51.48亿元。

2017年起,各地陆续出台政策,对共享单车设定三年强制更换周期。各地政策略有不同,城市之间的运营成本也存在差异。大城市骑行需求更大,车辆磨损更快,难以完成三年运营周期。随着管理的精细化,运营和地方的管理也更加严格,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来保障运营。

共享单车虽然披着“共享”的外衣,但如今的共享单车行业已经脱离了传统共享经济的范畴,更像是一种新型的租赁经济。传统共享经济的本质是盘活现有闲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而共享单车的商业逻辑则是通过投放新车不断抢占市场份额,收取租金,寻求利润。

在成本的约束下,涨价成为一致的选择,终点也很明显——要么盈利,要么退出。

因此,共享单车行业短期内难以摆脱“消费杀手”的标签,定价体系调整仍将是行业常态。

会员制,行业的“公开阴谋”

还有一部分消费群体对于此轮“共享单车涨价”的认知度并不是很高,这也是共享单车企业目前争夺的群体——持卡用户。

热搜词下,不少消费者将共享单车与其他交通工具进行比较,得出“共享单车比地铁/公交贵”的结论。还有消费者提到,如果每天骑行15分钟,价格就涨到2.5元,不仅比公交票价还高,而且按照每天5元计算,两个月就能买一辆自行车。

看似没事,其实问题不少。共享充电宝用户也面临过类似的选择,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租用充电宝的总成本势必高于购买充电宝的价格。不过共享充电宝和共享单车是共享经济大潮中仅存的两波浪潮,它们还有存在的价值,就是随时随地都有单车可以骑,有电池可以充电。

越方便,就越容易习惯,当用户习惯了之后,有一个比买自行车更优惠的解决方案,那就是办卡。

(北京地区各品牌发卡价格)

以北京为例,一小时内单次骑行价格为3元,按每月20个工作日计算,每月费用为120元,还不包括周末出行价格;30天免费乘车卡(免费一小时)价格一般在13元左右,仍低于公共交通、地铁和购买自行车的费用。

半小时以内的单程票价为1.5元,而青桔的9天9程卡售价为1.9元,哈喽的5天3程卡售价为1.9元,美团的7天3程卡售价为2.5元。

共享单车公司的核心业务是发卡,有单次卡、月卡、季卡、年卡等,APP里更多的优惠措施是为了增强用户粘性,各种卡包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提醒你办卡不是亏的。

但如果在办卡时忘记关闭自动续费功能,共享单车就会成为另一种“消费杀手”。

北京市交通委的数据显示,2023年,北京共享单车骑行次数达10.88亿次,创历史新高,日均骑行311.57万次,较2022年同比增长9.04%。《2023年中国主要城市共享单车/电摩骑行报告》也显示,在轨道交通里程500公里以上的城市,“共享单车+轨道”服务通勤出行量明显高于其他城市。

在北京这个价格体系相对稳定的市场,共享单车的消费惯性已经被培育出来,刚性用户的需求和运营成本的差额,就是企业亏损或盈利的空间。

结合前文提到的多种成本,对于共享单车公司来说,单个用户的使用频次比更多的新增用户更为重要。

另外,发展低线市场也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低线市场的用户的出行方式更加灵活自由,无交通工具的短途出行较少,共享单车是公共交通的补充和延续,其必要性依赖于公共交通体系的发展。

如果前九公里没有公交、没有地铁,“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就根本不存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共享单车已经进入存量竞争时代。

因此,提高单次乘车与发卡价差,可以鼓励有急需的用户从单次乘车转向发卡,目的在于锁定存量用户,将波动的单次乘车收入转化为稳定的发卡收入,本质在于延长新租赁经济体系中的“租期”,在存量中寻找增量“增量”收入。

发卡用户的增长,也将帮助共享单车品牌建立会员体系,由零售模式向会员模式转型,扩大用户规模,找到新的盈利点。

共享单车三巨头都不是靠共享单车谋生的公司,滴滴和哈啰都是出行矩阵,美团则是综合生活服务平台,以共享单车作为流量入口,打通多元化收入渠道也是他们斥巨资打破行业乱象的目标之一。

比如,你可以骑车去地铁站,订一些外卖。

再比如共享电摩,在不少城市,共享单车公司都在同时运营共享单车和共享电摩业务。共享电摩的运营模式更为健康,没有经历激烈的价格战和淘汰赛,稳步进入规模化运营阶段。早在2020年,松果、哈喽等公司就表示,其电摩业务已实现盈利。

目前,各品牌电摩的骑行价格普遍为前30分钟2.5元,调价后共享单车不再具有价格优势,同样的骑行时间,电摩能骑行更远距离,更省力,将分流因共享单车涨价而改变出行方式的用户。

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初步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已有300多个城市投入共享电单车运营,累计投入运营超过1500万辆。业内人士指出,共享电单车正步入规范发展阶段,有望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补充。

对于使用共享单车/摩托车作为最后一公里出行方式的消费者来说,平均出行距离是固定的,从自行车到摩托车的转换意味着更高的周转率和更低的部署成本。

但共享电单车的电池维护、周转、折旧等成本相对较高,面临的监管力度也较高。

结论

2024年以来2023年管家婆精准一肖,共享单车行业涨价趋势不仅没有停止,反而进入了新的高度。

“10分钟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企业间的默契共享单车涨价潮来袭,你的钱包还能撑多久?,松动了共享单车与电摩之间的价格平衡,迫使消费者在会员制与传统交通方式之间做出选择。

价格调整是企业利润压力下的“阴谋”,也是看似稳定却随时可能松动的行业格局的试水。在存量时代真正到来之前,扩大会员、跑赢盈利模式、推动业务升级,才能在共享单车真正融入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时赢得入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