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码一肖100准打开码结果,富士康集团创始人郭台铭传出新消息,他派出亲信富士康董事长刘扬伟连续三次到河南考察,并签下10亿元大单,承诺在郑东新区打造全球总部。

按照规划,这是一座集新能源汽车、电池为一体的创新产业基地,科技含量远高于一家手机组装厂。该公司旗下富士康还召回老员工,工资不低于7200元,比原来平均工资上涨20%。

老郭这一举动看上去颇有开悟之意,网友也调侃他“被现实教训了一顿”。这是什么意思呢?

几年前,这位70多岁的老人说出了一句令人啼笑皆非的话:“是大陆离不开富士康,而不是富士康离不开大陆。”在说出这样大胆的言论后,他缩减了大陆工厂的生产规模、裁员,同时加大对东南亚和美国的投资,效仿苹果。

然而,这种永不回头的态度在两年后被现实击碎了。

这位70岁的老人回头重新思考在大陆的布局,他别无选择,只能回头。富士康的技术转型必须有巨大的市场土壤,而中国市场是难以跨越的地方。

还记得郭台铭任命刘扬伟接任他的职务,他希望刘扬伟能成就两件大事,一个是半导体、芯片事业,一个是汽车制造。

目前,这两大巨头唯有半导体业务一枝独秀,被媒体称为“半导体界冉冉升起的巨星”。据悉,2023年,鸿海集团半导体营收将突破227亿元,预计2024年业绩目标增幅为10%-20%。

有两句话形容历经十多年波折的造车事业:“起早贪黑赶不上晚市”和“屡败屡战”。然而,出身眷村、警察之子的郭台铭,却以“强势、霸道、狠辣”著称,他不服输,在造车事业上开启了新一轮的奋斗。

“逃亡计划”失败

郭台铭逃跑了,为什么又回来了?

原因其实很直接,“走不过去的话,就只有回头,才可以解脱无尽的苦海”。

当时,郭台铭追随苹果的脚步,希望富士康、鸿海集团能减少对大陆的依赖,在东南亚拓展新的业务版图,因此急于在印度、越南建厂转移订单,同时还到美国立旗,保证在美国建厂“提供至少1万个就业岗位”。

还是老毛病,郭台铭喜欢开空头支票。

老郭常说:“我最擅长的就是布局。”他是一个善于站在潮流前沿、有强烈个人英雄主义作风的商人,为供应链布局管家婆三期必开一期2023,为企业生存布局。

不了解他的人觉得他霸道,甚至狡猾,支持他的人觉得他善良正直,但有一个形象是大家共有的,离开富士康的老员工经常用一句话形容他:“与众不同的理念胜出。”

这的确是为了吸引注意力而做的噱头,但其实只是哗众取宠而已。

为了降低成本、减少对中国市场的依赖,苹果逐渐将供应链转移至东南亚,而一直紧随苹果脚步的富士康也按照苹果的要求,投入巨资在印度建设生产线。

去年3月,刘扬伟受到印度总理莫迪高层接见,与莫迪握手的场面向世界传达了郭台铭的雄心,他挥手表示有意投资195亿美元与印度韦丹塔集团成立合资公司,制造芯片。

而另一边,美国却以极大的热情在建厂,当时特朗普亲自出席了富士康在威斯康星州工厂的开工仪式,被媒体称为“罕见的先例”。

一时间,郭台铭风头正盛,再加上印度工厂能熟练组装15台、美国工厂即将投产的好消息,让这位70岁老人笑逐颜开。

然而笑容并未在他脸上维持太久,老郭的“逃跑计划”便半途而废。

首先,富士康与印度的芯片制造计划仅持续了130天就宣告失败。表面上是因为富士康的28纳米芯片工厂不符合印度标准,但背后的原因却众所周知。向来“只进口不出口”的印度,不太可能拿出钱来补贴一家外资企业。没有补贴,富士康在印度的芯片制造计划极难实现。

其次,苹果代工良品率仅为80%,低到让库克无法“高枕无忧”,去年印度工厂组装的产品甚至被检测出大肠杆菌,频频退货,苹果最终被迫降价2300元进行促销。

库克吓得连夜飞赴富士康印度公司,不仅叫停了在印度组装的计划,还要求郭台铭尽快将订单转回中国大陆。

在美国招工遇到困难,郭台铭想按照当地最低标准每小时16美元,也就是每月4000美元支付工人工资,但工会要求涨薪至6000美元,这几乎是内地工资水平的7倍。

谈判失败,招工受阻。工厂建成后,富士康举行了大规模招聘会,但面试人数只有300人,承诺的1万人工厂只招了1000人。加之全球面板行业急转直下,当地政府食言,拒绝提供减税和补贴,美国工厂被迫停工。

郭台铭受到重创,开始思考“出国”的意义,出国两年之后,似乎吸取了一些教训,觉得鸿海的业务扩张和富士康的转型都得不偿失。

于是,这位70多岁的老人放下了骄傲,三次到河南洽谈投资。

一名70岁老人因梦想窒息

此次富士康与河南签约的关键词是“新能源汽车+电池创新产业基地”澳门六开天天彩免费资料,说白了,郭台铭这是要“扼杀”自己的造车梦了。

说他们“为梦想而窒息”一点也不为过,尽管在汽车领域布局了19年,但此前的布局只换来了一些残羹剩饭,在车联网、自动驾驶等“软实力”上,富士康总体上与它不沾边。

郭台铭的偶像是成吉思汗,他有“弓箭射雄鹰”的志向,但是却没有成吉思汗那样扩张疆土的“耐心”。

他每一次投资布局,都是想让鸿海及其子公司富士康站在潮流前沿,坐等猪飞起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5G、电动汽车……哪里有热门话题,哪里就有郭台铭的影子。

“在太阳落下的地方战斗。”是他的策略。

不过,并不是每个机会都能让猪飞起来。多年来,鸿海集团涉足的领域一直都是热门,除了半导体之外,它几乎没有在任何一个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尽管它的客户遍布全球,几乎涵盖了IT行业的所有知名品牌。

这源于郭台铭的管理理念:方向、时机和程度,全靠速度。一旦嗅到风险,他就会迅速撤退到安全区,让合作伙伴陷入混乱。

尝了一下,这次的言辞很准确。

也正因如此,富士康造车之路大多草草收场,虽然自己先手了,但笑到最后的却是别人。

这位70岁老板造车的决定并非突然,而可以追溯到2005年。那一年,富士康收购了台湾四大汽车线束制造商之一的安泰电器,开始生产电池线、倒车雷达、智能设备等汽车电子产品,被视为进军汽车领域的起点。

吉利、奇瑞、比亚迪等国产汽车品牌大多诞生于2003年前后,从时间上看,富士康进入汽车行业的时间在2005年,算得上“早”,随后的十几年间,富士康陆续打入特斯拉、宝马、奔驰等汽车厂商的供应链。

即便在电动化方面,富士康也入局较早。2015年,在电动化潮流兴起前夕,富士康就联合腾讯、和谐汽车成立了新造车公司和谐福腾,也就是拜腾、爱驰的前身。2016年,富士康撤资跑路了。

认为造车并非易事的郭台铭也表示,自己已经对造车失去希望。

跟随郭台铭多年的老人们说,当他认为自己有能力拿下更大的市场份额时,他绝不会拖延。但一旦危机明显,他就会迅速做出一些调整。就像他对和谐富腾的热情一样,他只投资了一年就撤资了。

随后,郭台铭还投资了小鹏汽车,与吉利汽车成立合资公司,并与集团、美国纯电动汽车制造商、裕隆汽车达成合作,研发生产纯电动汽车,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不断修修补补的原因,是郭台铭希望戒掉瘾,实现技术升级。他曾说,“Apple Car只不过是一辆有四个轮子的汽车,既然能造出来,为什么不能造电动车?”

显然,他把造车想得很简单,而且老郭也太“摇摆不定”了,特别是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

富士康与吉利的签约,一度被视为郭台铭造车的转折点,毕竟除了郭台铭,集团财务长黄秋莲也现身签约仪式,而黄秋莲现身的场合,一般都是富士康战略布局和发展的重要场合。

但如今合资协议已经取消,合作实施之后七旬老汉大彻大悟,富士康 10 亿大单重回大陆,是幡然醒悟还是另有隐情?,双方几乎没有在公开场合互动,吉利控股董事长李书福与郭台铭隆重出席的签约仪式也成为了一张留存的照片,并无后续意义。

2021年,富士康终于推出了纯电动汽车品牌,带来了中型SUV Model C、豪华旗舰轿车Model E、电动巴士Model T三款新车。不过,事情并没有按照计划顺利进行,富士康缺乏代工经验,质量又不过关,新车的曝光度微乎其微。

跌跌撞撞进入汽车制造业十多年,马斯克依然是个门外汉。马斯克曾说,“相比于手机、智能手表,汽车非常复杂。你不可能去找富士康这样的供应商,让他们给我造一辆车。”尽管富士康已经成为特斯拉的供应链合作伙伴。

知情人士透露,“郭台铭从来没从投资汽车业务中赚到多少钱”。

事实上,郭台铭进入汽车制造业并非苦行僧,他有制造业巨头富士康的支持,富士康的垂直整合一直是以“打不过你就买你”的风格为主,通过收购、合资等方式,切入汽车产业上下游,布局从中国扩展到印尼、泰国,投资领域从整车到电池材料再到智能座舱。

虽然一切准备就绪,但一旦出现问题,郭台铭就会动摇、逃跑,但造车需要耐得住寂寞。

郭台铭耐不住孤独,但依然坚持“为梦想窒息”。

为富士康寻找一位“远见卓识者”

既然我们时常感到窒息,为什么还要如此痴迷于制造汽车呢?

“我希望你不要称我们为工厂。”

此前,郭台铭在清华大学选修课上强调,“它是智能制造基地”,不遗余力地布道,为鸿海集团讲好“智造”与转型的故事。

同时,富士康由于毛利率较低、议价能力较弱,毛利率仅为苹果的1/8,随着手机市场不断萎缩,营收压力也日益增大。

随着赚到的钱越来越少,郭台铭意识到必须为富士康和鸿海找到一个“愿景”。

这家3C代工巨头希望让半导体和汽车制造开启新的征程。给制造业装上芯片、贴上logo,成为未来的华为,是郭台铭交给刘扬伟的重要任务。

鸿海早已稳居财富杂志全球500强榜单前30名,而在电子科技产业中,这一成绩仅次于苹果和三星。鸿海半导体业务营收将在2023年突破1000亿新台币,可以说是非常出色的成绩了。

不过,看看鸿海的盈利数据,很难相信这是一家科技公司。毛利率只有个位数,净利率“稳定”在3%左右。所以,这也是郭台铭必须把鸿海集团纳入汽车制造布局的原因。

而且,曾经站在深圳富士康左右的华为,如今已成为自动驾驶和智能汽车制造的技术中坚力量,车企也在热切寻求合作。疲惫不堪的富士康需要寻找新的转型切入点,而作为产业链上下游最大的汽车制造领域,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富士康希望在汽车软硬件上构建技术护城河。去年,郭台铭为富士康制定了“3+3转型战略”。第一个“3”是指富士康代工三大新产业:新能源汽车、数字健康和机器人。第二个“3”是指自主研发三大新技术:人工智能、半导体和移动通信。

透过“3+3战略”,可以看出富士康想要成为一家以研发为驱动、掌握核心技术的高科技公司,参与造车的初衷也是为了推动开放平台MIH。

作为电动车平台,MIH目前拥有1500家合作伙伴,其中很大一部分合作伙伴普遍实力不强,时任MIH平台软件负责人的魏国章希望看到MIH出现一个“更软弱的富士康”。

但富士康的优势在于制造及供应链管理、电子元器件研发和丰富的资源,而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芯片、电池、自动驾驶、智能网联等关键技术,富士康的技术积累较弱,缺乏自主研发能力。

从刘扬伟的话语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富士康的造车计划,重点是建设生产基地和提供代工服务。刘扬伟说,“希望有一天能帮特斯拉造车。”郭台铭也曾多次表示,代工电动汽车对富士康来说很容易。

“富士康可以在电动汽车领域发挥关键作用。”

此前的代工经验和技术,能否在电动汽车生产领域复制?刘扬伟认为,自己可以在电动汽车领域复制同样的成功。富士康提供的价值,是减少研发和制造汽车所需的巨额投入。

形势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平静,富士康虽然涉足产业链上下游业务,但相对分散。

不是郭台明看不清楚形势,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他看得清楚,已经三次到河南考察、再投资的富士康才有了破冰的想法。这一次,郭台明不仅亲自前来,还带来了高达10亿元的投资,计划在郑州打造新的业务总部大厦。

选择郑州的原因很容易理解,首先富士康在这里经营多年,有一定的市场认可度,另外郑州也不再是昙花一现,比亚迪、上汽、宇通、一汽等众多新能源汽车项目都落户郑州,这里拥有更多的发展资本,也为富士康“就地取材”造车提供了基础。

这位70岁的老人回来了,苹果的选择也是因素之一。为了即将推出的产品,苹果已将比亚迪、立讯精密等公司添加到其供应链中,作为新的代工合作伙伴。

苹果毫无征兆地离开富士康,让郭台铭彻底不安,不过郭台铭这次能在汽车制造业坚持多久,还需拭目以待。

毕竟富士康造车19年,最后却一无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