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虽然没有哪家车企愿意轻易放弃,但外资品牌依然找不到不惜一切代价将价格战打到底的理由。

“显然这不符合商业逻辑。尤其对于合资车企中的外方来说,中国市场固然重要,但当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时,他们必然会重新评估继续投入的必要性。毕竟中国既不是这些汽车集团的唯一销售市场,也不是营收占比最高的市场。对于中方来说,地位不同,压力自然更大。”一家主流合资车企的高管刘欢坦言,这是他工作十余年来第一次在公司中感受到中外方的明显差异。

事实上,这也是合资车企在价格战中无法与比亚迪抗衡的原因之一。合资车企能否调和利益差异,继续统一步伐,积极突围合资车企大考已至,价格战下的中外方分歧如何收场?,成为其能否继续深耕中国市场的前提。

“可以看出,目前在中国扩张较为积极的车企,无论是合资品牌还是外资品牌,都以日系和德系企业为主。”野村中国汽车、零部件、科技及电信行业分析师应崇禧与业内持有相同观点。

根据乘联会公开数据,2024年1-6月,德系、日系品牌的市场份额分别为19.4%、14.9%。虽然相比2023年整体表现仍有所下滑,但相比早先落后的法系、韩系、美系品牌还是有机会的。要知道,即便将这三个品牌的新车销量加在一起,市场份额也保持在个位数。

今年上半年,法系车销量仅为2.85万辆,这代表了东风标致汽车旗下东风雪铁龙、东风标致品牌所有车型半年来的销量总和,而这一数字也相当于比亚迪元Plus的月销量。韩系车的同比降幅依然维持在18%以上。起亚中国相关负责人曾公开表示,要等到中国车企“滚不动”了,再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进来抢回市场。不管到那时中国市场是否还需要一辆起亚,但这足以说明其已经放弃了努力。

相反,丰田南北之所以咬牙坚持打价格战澳门今晚开奖结果号码,并用巨额补贴来稳定经销商体系,是害怕像韩系车一样失去市场份额。“这是灾难性的,谁也承受不起。”一位日本车企高管表示。

这一切背后更深层次的担忧是: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转型,中国用户还需要那么多整车厂商吗?

01 至少活过这三年

2016年夏天,在第七届全球汽车论坛上,中国贸促会汽车行业分会会长王侠预测,未来10年汽车行业的变化可能超过过去50年。也许这个说法在当时有些夸张,但现在看来,确实非常准确。

至少从中国产业结构变化来看,2026年将是一个重要节点。

以丰田为例,从今年到2026年,其在华的两家合资公司以及雷克萨斯中国将享受一定的资金支持,包括每年按约定需要支付给日方的利润,在这三年内都留在各自手中,目的是应对中国市场的价格战、稳定经销商体系,以及新能源汽车革命带来的冲击。

图片来源:IC

“这是我们在华日方与丰田总部多次沟通后得到的支持。至于为什么是3年,而不是5年、10年?答案并不复杂。一是丰田在2026年将在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上有所突破,其中性能锂离子电池、热门磷酸铁锂电池、高性能锂离子电池、全固态电池等4种新一代电池计划从今年起陆续推向市场;二是对于丰田来说,5年的决策风险太大,他们需要考虑是否值得牺牲长期利润来稳住中国市场,毕竟加大对增长更快的市场的投入才符合基本的商业逻辑。”丰田人士向我们解释道。

此前,丰田汽车公司预计2025财年其销售收入为46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221.9亿元),同比增长2.0%;营业利润为4.3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07.7亿元),同比下降19.7%;归属于丰田汽车公司的净利润为3.57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72.4亿元)。

相比丰田的谨慎,大众对于未来在华的发展前景更加有信心。

根据公开数据测算,自2022年10月至今,大众集团在华累计投资已近500亿元,合作范围不断扩大,包括与地平线机器人、小鹏汽车合作,继续投资开迈斯建立合肥智能网联汽车中心等。

今年7月,大众安徽首款纯电动车型ID.正式上市,2026年将迎来产品大年,将发布4款智能纯电动车型,首款基于与小鹏汽车联合开发的电子电气架构的车型也将包含在内。

不仅如此,大众对于与老伙伴上汽集团的合作态度也十分明确。6月底,大众汽车集团、上汽集团、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上汽大众在上海签署了上汽大众新产品项目多项技术合作协议,内容包括3款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和2款纯电动车型在中国开发的技术合作协议,预计将于2026年起投放市场。

02 极致产能优化

与一汽、上汽的合资让大众在中国拥有了5000万用户,也让大众更有信心在中国继续前行。但两家合资公司合计产能为500万辆,在销量下滑的背景下也面临优化问题。

业内人士透露,一汽大众佛山工厂的人员优化只是开始,包括上汽大众在内的更大规模的调整或将在年内启动。

图片来源:IC

相比之下,5年前年销百万辆梦想破灭的广汽本田和东风本田则决定效仿本田,加速向电动化转型。7月26日,本田中国表示,2024年10月,广汽本田将关闭年产能5万辆的第四条生产线,东风本田则计划在2024年11月关闭年产能24万辆的第二条生产线。

此轮调整后,本田在华7条整车生产线(合计年产能149万辆)将优化为5条生产线(合计年产能120万辆)。对应东风本田全新纯电动工厂将于2024年9月投产,广汽本田全新新能源工厂将于2024年11月投产。

业界猜测,此举是本田中国为今年4月面向中国市场推出的全新电动品牌“野”做铺垫。按照规划,新品牌将基于全新智能高效的纯电动“W”架构打造,首批车型野S7、野P7将于今年年底上市。

在新能源汽车竞争对手众多的中国市场,本田能否借助“野”牌在华拉动销量仍是一个未知数,而在中国已有纯电动车型的丰田也确实未能如预期般打开市场。其中,bZ4X今年上半年累计销量仅为59台。即便作为bZ系列表现最好的车型,与比亚迪合作的bZ3,也创下了上半年24079台的历史最高纪录,但这是以牺牲成本为代价换来的。

从供应链角度,应崇禧指出,虽然日本企业与中国汽车品牌合作推出纯电动车型,其中可能涉及中国产业链的部分环节,未来甚至可能会有更深层次的合作,但目前业界尚未看到具体成果。

03 从供应链重塑形象

“当然从趋势来看,日德两国企业都愿意与更多产业链进行探讨。如何在中国重塑自己的企业形象澳门100%最准一肖一码,同时推出符合中国汽车市场演变趋势、符合中国消费者喜好和价值观的产品,才是决定合资企业能否在中国继续发展的核心”,应崇禧说。

在应崇禧看来,这些远比外界关注的合资车企股权分配更为重要。

图片来源:IC

他认为,中国自主品牌之所以能取得现在的成绩,在高端市场有不俗的表现,并不断蚕食合资份额,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中国车企在新能源、智能化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坚定。因此,对于合资车企来说,扩大和加强与中国车企、中国产业链公司的合作或许才是他们真正的出路。毕竟从竞争的角度看,合资车企首先要做的就是保证自己的产品有吸引力。

随着新能源汽车进入爆发式增长期,渗透率不断上升,价格战愈演愈烈。在双方压力之下24年新澳彩资料免费长期公开,合资车企在中国市场,包括20万元以上市场,处境愈发艰难。合资车企很难与中国新能源车企头部企业正面较量,展开价格战。

“虽然国产化率已经很高,但核心零部件供应商依然被外资控制,这也决定了合资车企在产品价格上无法战胜国产品牌。”刘欢坦言,这其中有两点原因:第一,外资品牌对供应链品质要求非常严格,成本相对较高;第二,在他们认为,为了一个单一的市场而牺牲整个产业链的利润,并不值得。

应崇禧也认为,降价、增量、去库存之间存在周期关系,风险始终存在,因此部分车企开始主动寻求优化、减产,但最终这是无奈而被动的选择。

从主动的角度来说,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合资车企或者外资车企选择与中国供应商产业链合作,看看是否有机会通过真正本土化的产业链重塑自主品牌,推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技术的新产品,赢回中国市场。

“至于合资车企传统的路线,包括用自己的配套零部件、技术,从燃油车的角度来说,在现在的中国市场确实很难继续走下去”,应崇禧表示。

不可否认,智能化的发展将对整个汽车行业产生深远影响。看待中国汽车市场,我们不能再用老的眼光来看待。随着越来越多的主机厂、造车新势力、科技公司等玩家进入这个领域,究竟谁将重新定义汽车,仍是一个未知数。但参考手机行业,当汽车的电子属性越来越强,市场还能容纳下那么多汽车品牌吗?

注:刘欢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