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专业人士(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咨询师)和志愿者之外,其实大家都在为受伤者提供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是一把双刃剑,正确的干预促进健康,错误的干预则破坏健康。

心理专家给志愿者们提出了一些建议,其中“十不要”是非常笼统的,每个人都应该了解。

1. 不要作弊

不要撒谎,例如:如果孩子的父母都已去世,就不要对他撒谎。

当你发现身边有人遇到大麻烦时,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隐瞒真相、封锁消息、用“善意的谎言”来减少对他的伤害。然而,这样做对他并没有任何好处。

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是“现实感”,即能真实反映现实,有效应对环境。如果缺乏现实感,完全活在自己的幻想里,就无法处理日常事务新澳门开奖结果2023开奖记录查询,生活质量也会很差。

善意的谎言是对现实感的破坏,这对他来说不是爱,而是伤害。也许你知道这个道理,但你担心他接受不了,担心他会精神崩溃,所以你“好心”地对他说了善意的谎言。

一个人如果一直活在善意的谎言里,突然被迫面对现实,他可能承受不住。不是他没有承受的能力,而是他身边的人剥夺了他承受的能力。

原来人的忍耐力很强,如果有强大的社会支持,忍耐力会更强。所以我们要做的是站在他身边,支持他,理解他,而不是欺骗他。

2. 不要承诺无法实现的事情

不要承诺做不到的事情,比如:我一定会帮你找到你的父母。

有些人在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到的情况下就做出承诺;有些人明知自己做不到,但为了减轻别人的痛苦,却违背自己的意愿做出承诺。

第一种人要么对现实感有问题,要么习惯于夸大其词和不守信用;第二种人出于保护他人的欲望而说善意的谎言。

虚假承诺和善意的谎言一样,最大的坏处就是破坏人的现实感,使人活在虚假的形象中,靠幻想支撑自己,用虚无缥缈的东西作为精神寄托。有一天,谎言被揭穿,精神就崩溃了。

有人会说,如果他们说实话,这个国家现在就会崩溃。于是,人们就面临着现在崩溃还是将来崩溃的痛苦选择。做危机干预的人一定认为现在崩溃比将来崩溃要好,否则他们就不会做危机干预。

3.预防春季疾病

不要强迫他回忆或者说话,也不要说“没关系,你讲吧”。

危机干预的基本技术是“暴露法”,即通过问询、谈话、研讨会、看电影甚至重返现场等方式,让当事人宣泄自己的情绪。

宣泄可以净化心灵,预防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而且危机干预越早越好,越彻底越好。

在创伤记忆转移到潜意识之前进行干预,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转移到潜意识并被封存起来,干预就会困难很多。

此外,通过暴露,人对事件的记忆被唤起,碎片化的记忆被整合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一个不完整的故事往往意味着人格的分裂和不统一澳门最准的一肖一码100,而这正是创伤后应激障碍复杂症状的根源。

如果他得到足够的支持,有安全感,他自然会暴露自己。他不愿意暴露自己,因为他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没有安全感。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支持他,然后慢慢等待。

4. 不要干扰他的情绪

不要粗鲁地“干涉”他的情绪,例如“别哭”、“勇敢点”、“哭吧!”等。

他有自己的情绪表达方式。说“别哭”或“勇敢点”这样的话实际上会阻止对方发泄,这当然违反了危机干预的原则。事实上,你不能说“现在就哭”。

危机干预的基本原则是“常态化”,要不断强调,危机状态下当事人的各种行为都是正常的,其他人在这种情形下也会有类似的行为。

如果是正常的话,你为何要粗鲁地干涉他?干涉意味着你不理解他,认为他的做法是错的、不正常的。

告诉他“别哭”“勇敢点”是干涉,告诉他“哭”也是干涉。如果他真的哭不出来,那不是他的错。他哭不出来是因为你没有给他足够的支持,你没有给他足够的安全感。

5. 不要强调同情

不要表现得好像他很可怜,需要同情一样。心理咨询强调的是同理心,而不是同情。但同理心和同情有时很难区分。

所以,表示一些同情是可以的,但是也不要过分,以免让他觉得自己可怜,因为人也是有尊严的。

如果他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他就会变得愤怒或沮丧。沮丧是愤怒向内转化的结果。

6. 不要取代他的父母

不要试图取代他的父母,不要说“没关系,我们都爱你”,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背叛了父母。

心理干预竟有如此大的作用,你还不知道吗?  第1张

当我们用善意的谎言和虚假的承诺来保护他时,我们实际上是在扮演父母的角色,因为当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就是这样做的。

在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中,咨询师很像父母,但我们不是他的父母,不应该试图取代他的父母。

首先,我们无法取代他的父母,因为血浓于水,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着一种神秘的联系,是一种只有通过直觉才能感受到的“心灵感应”。

如果我们强迫自己相信我们能做到,说明我们的现实感有问题;如果我们试图让来访者相信我们能做到,就是在破坏他的现实感,扰乱他的认知功能。

对于孩子来说,接受别人的爱意味着背叛父母,很容易诱发幸存者综合症。

7. 不要过度付出

过度的付出,可能会让人产生依赖,会把怒气发泄在别人身上,或者觉得自己得到了施舍,就会把怒气发泄在别人身上。

过度的付出会产生依赖,削弱主观能动性,降低心理健康水平。每个人都有尊严,如果感觉自己被人可怜、被人施舍,就会产生愤怒、敌视的情绪。

危机状态下的心理反应非常复杂,单从情绪上看,有恐惧、愤怒、焦虑、抑郁等,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会表现出不同的情绪。

胆小的人和将危机视为遭遇和危险的人更容易感到恐惧;

竞争意识强、将危机视为挫折的人容易愤怒;

自我感觉良好、视危机为挑战的人更容易感到焦虑;

那些较为悲观、将危机视为损失的人更容易患上抑郁症。

此外,恐惧往往在危机初期出现,然后迅速转变为愤怒,然后是焦虑,最后是抑郁。

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这是危机引发的情绪反应,反而认为这是现实问题导致的心理干预竟有如此大的作用,你还不知道吗?,因而与当事人同仇敌忾。

愤怒表现为对某些人、某些事的不满,对某些人的行为进行抱怨、怀疑、指责、攻击,并将矛头直接指向政府、明星。当我们对当事人的愤怒产生共鸣时,要反思这是否是一种创伤反应。

8. 不要把自己当成救世主

别以为自己是救世主,别以为只有你才能帮助他,让他先找到恢复的方法,激活大家的自愈能力。

心理咨询强调的是“助人自助”,而不是接管,心理咨询师不是救世主,而是助手或拐杖。

可惜,很多心理咨询师都情不自禁地把自己当成了救世主,他们选择心理咨询这个职业,就是为了“拯救”别人。

有趣的是,救世主情结通常源自一种罪恶感和救赎感,这类人应该在接受心理咨询前进行洗脑,消除救世主情结。

9. 不要制造内疚

不要让他们感到内疚(幸存者综合症——为什么我的同学都死了),不要说“你很幸运!”或“你比别人好多了!”

幸存者综合症的主要表现是内疚和自责。人们为死者感到难过,为他人的死亡负责澳门彩资料免费网站大全,认为自己不配活下去,应该随死者而去。

有的人最终以自杀结束生命,有的人则用赎罪来平衡心理,投身于拯救他人的事业,最终把自己塑造成救世主。

为了避免幸存者综合症,千万不要说“你很幸运!”或“你比别人好多了!”这样的话。

10. 不要对过去感到好奇

不要好奇他经历过什么,即使我们很爱孩子,但控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心,这是一种二次伤害。

作为从事危机干预的咨询师或志愿者,你有责任帮助案主“暴露”自己,但这并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或施虐心理,而是为了让案主释放自己的情绪,防止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

编撰完整故事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满足自己,而是为了帮助人完成人格的整合与统一。

面谈中问的问题和警方立案、危机干预并无区别,但由于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揭开当事人的伤疤,后者是为了帮助他痊愈;前者是二次伤害,后者是心理救助。

所以,在受害者面前,我们要尽量抑制自己的好奇心,一切为了当事人的利益,把注意力集中在当事人身上。

生活中的婚姻、情感问题、亲朋好友的突然离世、绝症的噩耗、失业、被老板呵斥、意外事故等等,任何超出求助者承受和应对能力的事件,都可能引发心理危机。

危机是危险与机遇并存的局面,心理危机的出现并不可怕,只要当事人或群体能够得到及时、专业的心理服务和援助,危机是可以化危为机的,可以促使人们心理上更快地成熟完善。

梦略心理中心推出的《心理咨询师临床必修课——危机干预临床工作实践培训项目》课程,将于2024年8月31日、9月7日、9月8日开课。

对课程感兴趣的朋友,快来加入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