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阅读时间:6 分钟

本文内容:

01.“循证医学遵从性”到底是什么意思?

02. 缺乏循证医学支持,不代表治疗无效

03.循证医学支持≠最佳治疗

04. 一种疗法从“非主流”到“主流”需要很长时间

近日,我们收到一些网友的留言,对“精准心理咨询”提出了一些疑问:

“何医生,您临床上总说精准心理干预、精准心理治疗,这些治疗有效果吗?能不能举出一些循证医学的证据?”

有网友留言称:

“何医生,您说的这个,临床精准心理干预、精准精神心理,听起来很专业,但是我上网一查,只有您一个人在讲这个。”

说白了,这些网友其实想表达的意思就是:

你说的临床精准心理干预、精准心理心理学到底是真是假?科学吗?还是骗局?

我觉得提出“循证医学”一词的网友相当有学识,不排除他也是一名心理健康从业者。

今天的文章简要回答了这些问题:

精准精神心理学和临床精准心理干预是否有循证医学支持?

临床治疗是否必须得到循证医学的大力支持才被视为有效?

01.“循证医学遵从性”到底是什么意思?

“循证医学”这个术语最早是由加拿大临床流行病学教授戈登·盖亚特( )提出的新澳门资料大全正版资料2023年免费下载,这个术语其实很好理解,字面意思就是基于证据的医学。

简单来说,医生在治疗病人的时候,不能任意而为,而是必须以临床证据为依据进行治疗。

在循证医学中,临床证据的质量和可靠性大致分为五个等级:

第五级:专家意见,简单来说就是医生个人的临床经验和意见。如果医生说“你得了某种病,应该怎么治疗?”就属于这一类。这是比较低级别的循证治疗。

第四级:无对照的单例观察。比如一个医生发表了一篇文章,说一个病人得了某种病,治疗效果很好。

而且这篇文章不能随便发表在什么地方,一定要在权威性高的专业杂志上发表,比如《中华医学杂志》,这是四级证据,比五级证据可靠。

第三级:有对照组,但没有随机分组的研究。比如上面的医生如果想更进一步,证明他的治疗方法有效,就必须找很多患有某种疾病的病人。

比如他招募了200个人,一半人用了这个治疗方法,另一半人没用,结果发现用了的100个人有明显的改善,那么这就是三级循证医学。当然,这个研究结果也应该发表在权威的专业期刊上,让业内人士去查证。

在很多人眼里,这种程度的证据已经很可靠了,但从循证医学的角度来看,仍然不足,因为没有随机分组,也没有采用“双盲”方法。

第二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结果,样本量足够。这意味着不仅要找到足够多的患有该疾病的患者,而且还要将他们随机分组,而不是医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分组,以避免个人的主观性。

如果是药物研究,要求会更严格,比如一组病人吃药,另一组吃安慰剂,医生和病人都不知道谁吃的是真药,谁吃的是安慰剂(双盲),只有实验人员知道台湾男星吸毒被妻子举报,然后有专门的研究人员做统计分析。

可见,如果想达到这个水平,一般需要专业团队的支持和资金的支持,并不是一两个医生就能完成的。

第一层:系统评价或荟萃分析(也叫元分析)的结果。简单来说就是把所有能找到的研究、论文、文献都集中起来,进行统计分析,综合看是否有效。

当然,全球不同学者做研究也会有差异,如果全球研究用同一个标准就更好了,目前有些疫苗研究已经做到了这种标准化程度,自然就很可靠了。

如果一个治疗方法能达到1级循证证据,就强烈推荐,很多治疗方法只要达到2级、3级,也是很有价值,很有可能写进临床指南,供临床医生参考。

以上讲解比较通俗,不能说很严谨,算是给有兴趣的网友做一次“循证医学”的简单科普,欢迎有这方面专业知识的网友补充。

02. 缺乏循证医学支持,不代表治疗无效

那么,有没有循证医学的证据支持临床精准心理干预?

答案是,基本没有。即使有2023香港正版管家婆资料大全,也只能算是5级,是专家的临床经验和意见。通过大量的临床经验,我发现它非常深入和高效。

有网友对此嗤之以鼻:何医生,你的方法连循证医学证据都没有,你怎么好意思说很有效?

精准精神心理学,是故弄玄虚还是真有其事?  第1张

其实,如果一个临床治疗手段有循证医学高水平证据支持,那是好的,但如果没有,也不意味着它无效或者不科学。

正如大家在上面看到的,实现循证医学的更高水平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

比如说,虽然我们有大量的真实临床成功案例,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把它们写成病例报告,发表在权威的医学期刊上,这就是四级循证医学。

但病例报告的编写并不简单,需要非常专业的统计和分析,耗费大量的个人精力和时间,目前我们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如果要达到三级证据,难度会更大。作为初创医疗机构,我们的主要工作是对接诊的每一个患者家庭高度负责,为患者及其家长提供高质量的临床精准心理干预。我们目前没有条件收集额外的样本进行临床对照试验。

事实上,只有资源丰富的三级医院、大学和研究实验室才有能力开展此类临床试验。

其实这种情况在临床各个科室都存在,有的医生临床经验丰富,实践技能强,救治过不少病人,但未必有条件或精力把这些临床成果转化为所谓的循证医学,也未必因为种种原因得到医院的支持。

因此,某种疗法缺乏循证医学支持,并不代表该疗法无效,请网友们注意其中的逻辑关系。

03.循证医学支持≠最佳治疗

那么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是不是意味着只要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某种治疗方法就一定是最好的呢?

总体来说,循证医学有着很大的积极意义,如果证据级别高,一般意味着某种治疗手段更有可能有效,尤其是对于身体疾病来说。

但也有例外,特别是在精神心理障碍的诊疗中,即使有些疗法的数据很“漂亮”、证据级别很高,但如果不尊重人类心理活动规律,只看外在的行为变化,可能就很不科学、很不人道。

比如过去美国的精神科医生给恋物癖患者注射异性激素,以降低他们的性欲。显然患者不再有性冲动,恋物行为自然就大大减少,甚至可以说症状完全消失。如果进行随机对照试验,数据必须是完美的。

但能说这是一种理想的、科学的治疗方法吗?肯定不是。

因为这种方法相当于“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为了阻止患者恋物癖,直接让他们失去性欲,被化学阉割,无法进行性生活。他们不仅不能过上真正正常快乐的生活,甚至可能患上抑郁症,出现其他精神心理问题。这显然不是临床医学的最终目的。但对于实施这种方法的精神科医生来说,这并不是考虑的范围。

同样,临沂网瘾治疗中心“杨教授”杨永信的“电击疗法”有效吗?非常有效。孩子进去后不到一个小时,就立即向父母跪地忏悔,发誓再也不沉迷于电子游戏了。

在“住院治疗”期间,孩子确实有明显好转,不仅不再玩游戏精准精神心理学,是故弄玄虚还是真有其事?,还很懂事,每天按时学习、自我反省。如果“杨教授”有资源做大规模的对照试验,最后的结果肯定非常“有说服力”,属于高水平的循证医学。事实上,当时杨永信虽然没有拿出扎实的循证医学,却骗过了不少精神科医生、心理学家、媒体、地方官员,更别提一大批青少年家长了。

但这显然不是科学的治疗,而是对7000多名青少年进行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迫使他们暂时改变外在的行为方式。孩子们极度痛苦和恐惧,精神心理问题更是严重,足以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或混合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但这不是杨永信考虑的,也不是赞同杨永信的家长们考虑的!

因此,循证医学是一个很好的工具,但也取决于如何使用。当涉及到精神和心理障碍的诊断和治疗时,我们不仅要看外在的症状和行为,还要深入了解患者真实的内心感受,以确定某种治疗是否具有积极的效果。

当然,现代医学比以前更加人性化、更加人道主义,因此真正的循证医学不是要求医生只遵循指南、只看临床试验证据,而是要求医生将个人的临床经验和技能与患者的喜好和期望相结合。

也就是说,即使某种疗法的研究证据水平很高,但实际情况不允许,或主治医生缺乏这方面的成熟经验,又或患者不愿意,那么也不能强迫,否则就违背了“完全循证医学”的原则。

循证医学定义中的“三要素”,图片来自网络

另外一点是,从整体上看,即使某种疗法有循证医学支持,也并不代表它就是针对某种症状或疾病的最佳解决方案。

例如,临床上抗抑郁药物种类繁多,这些药物之所以能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是因为它们经过了充分的临床科学研究试验,有坚实的循证医学证明其总体上是有效的。

然而精神药物治疗显然不是抑郁症的最佳解决方案,很多患者和家属都深刻体会到这一点。

也就是说,某种疗法如果有循证医学支持,只能说整体上是有效的,但不一定有效率很高,也不一定是能深度解决问题根源的最优方案。

04. 一种疗法从“非主流”到“主流”需要很长时间

其实很多医学进步都是源于临床一线,是一个医生或者一小部分医生的突破性发现,不被大多数人所知或认可,但等到技术逐渐发展起来,受到重视之后,有资源进行规范化的临床研究,再写入医学指南,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临床精准心理干预技术源于临床实践,可以说是我们偶然发现的,加上创伤修复专家Lucy的亲身洞察,意外进入患者内隐记忆层面,精准发现大量根源,不断探索高效的修复方法。

虽然该项技术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目前还没有很好的循证医学,但其背后有着科学的心理学基础,涉及外显记忆、内隐记忆、病理记忆、记忆再巩固等理论。

因此我们提出“精准心理咨询”的理念,做到“因为很深入所以很高效”,让患者康复得又快又好。

未来我们当然希望临床精准心理干预技术能够实现高水平的循证医学,得到国内外精神心理学界的关注和推广,让更多的患者能够解决患病的根源,走向康复。

但要实现这一点,首先要解决技术可复制性的问题,目前我们卡在这里,进展缓慢。

所以我觉得有网友对我们提出的精准心理和临床精准心理干预技术提出质疑是正常的,这个技术目前无法复制,自然也不可能做大样本的临床试验,做成很好的循证医学,这是一个短期内很难改变的现状。

我们公开承认并面对这个问题,而不会回避或回避它。

但我们从未放弃这方面的努力,Sunny 是我们第六次创业,前五次创业我们解决了生存的问题,现在我们终于站稳了脚跟,有足够的精力去考虑临床研究的发展。

例如,我们设想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对患者接受临床精准心理干预前后的大脑进行“扫描”,观察大脑在此过程中的客观变化。这种呈现方式会比使用量表更加客观,也欢迎网友提出更好的方法。

也就是说,我们对未来非常乐观,长远来看,临床精准心理干预技术必将突破大规模复制的难度,开展标准化临床试验,获得循证医学的支持,实现从“需要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转变。